4大策略讓中菲行戰勝不景氣
2009-06-29 工商時報 【張佩芬/專訪】
空貨運市場過去兩季衰退了近五成,但是中菲行卻照樣賺錢,該集團董事暨執行副總裁林天送指出,在地化、輕固定成本、完善的資訊系統加上嚴密的控管這四大策略,是讓公司在這一波金融海嘯當中,仍然能夠獲利的主因,公司今年所有投資計畫照樣進行,不但在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據點持續設立,宜蘭與彰化也已增設據點,積極迎接景氣的復甦。以下是訪談重點內容:
問:去年第四季開始,海空運承攬業多數呈現虧損狀況,中菲行為何仍可獲利?
答:公司要求業務衰退比例必須低於市場實際衰退比例,第一線的營業人員必須慎選客戶,將呆帳比例壓到最低,付款期限超過60天的案件,就要送到總裁辦公室去評估利潤與風險,公司放棄了一些客戶,但是也積極爭取到新的客戶。
在海外的據點,我們都採取在地化政策,像在中國大陸有1,050名員工,台灣只派了5個人,除了減少外派人員的支出,依循當地法令,該有的證照獎勵員工取得,才是長期經營之道。
另外只要業務量夠的點,我們就立刻設站,配合完善的資訊設備,是我們生存的最大利器,集團現行整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與全球資訊系統已經在美國註冊,並啟動系統的增值專案,各地的經理人可以彈性依據當地客人要求,提供客製化服務,讓服務更到位。
輕固定成本,是我們長期不變的策略,這次金融海嘯,最傷的是固定資本高的企業,我們都維持不超過三分之一的原則,以策略聯盟方式與倉儲、陸運等相關業者合作。
問:因應金融海嘯,公司業務有哪些調整?
答:過去客戶採用海運或空運都有固定的習慣,現在為了降低運輸成本,已經調整為複合運輸,中菲行這幾年在海運部分持續強化,海運比重已經近三成,透過策略聯盟夥伴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提高附加價值,像今年年初泰國曼谷遭到紅衫軍包圍,機場運作受到影響時,利用邊境運輸,將貨載運到鄰近國家裝卸,這一方面我們在深圳與香港間已經有充分的實務操作經驗。
公司也針對中國大陸提升的進口比率與內銷市場,大陸市場很特殊,有開放內陸運輸給國外業者,我們12年前就已經與外經貿部的子公司合資設立中經得美,經營內陸運輸,目前擁有75%股權,有執照的進口報關、報檢人員我們都不缺。
問:公司今年有哪些投資計畫?
答:公司各項投資沒有因為景氣問題而暫緩,在美國的據點今年將從14個增加到20個,在中國大陸的點沒設限,隨時視需要增點,國內一樣兼顧,今年已經增加宜蘭與彰化兩個據點。
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