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政憲:與鴻海合作 訊聯將國際化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徐睦鈞/台北報導】 2009.04.15 03:09 pm
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。
報系資料照
櫃買中心(OTC)主辦的熱門產業業績發表會,今天由生技業登場,打頭陣的訊聯生技(1784)董事長蔡政憲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,訊聯透過與電子龍頭大廠鴻海 (2317)的合作,將使台灣生技業未來走向國際化與規模經濟,訊聯預估,在此模式下,未來5年有信心打造出國際級品牌。以下是本報記者專訪內容:
記者問 (以下簡稱問):訊聯日前宣布與鴻海合資成立康聯生技,其中鴻海出資一半,訊聯持股22%,寫下國內電子大廠與生技業實質合作的首例,鴻海當初決定合作的關鍵為何?
蔡政憲答 (以下簡稱答):與鴻海的接觸是在去年第三季開始,當初鎖定的重點是訊聯的幹細胞領域,鴻海當時與很多生技業者都有接觸,我認為最後會決定與訊聯合作,原因有四。
一是訊聯的績效。訊聯不論是在新興科技裡,或是上市櫃的布局,以及獲利率的表現,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,長期營運具有爆發力;其次是執行力,這是鴻海非常需要的。三是趨勢,包括下一代的基因檢測技術等,以往大家都在不同領域裡各自爬山,合成一個團隊,對基因檢測的品質提升有加分作用。四是評估訊聯能否由商品化轉成營收。
問:政府針對生技業,現已提出「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」,你認為後續的效益為何?有何建言?
答:這個行動方案對生技業長期發展絕對是好事,給予肯定,至於未來的成效如何?就要看民間跟進的速度、資金,點火後,後面的燃料充足與否,就像當年李國鼎、施振榮等人,將電子業的火苗點起來,造就台灣現在電子業蓬勃發展一樣,燃料才是未來整個產業能否跳躍式成長的關鍵。
至於政府投入的資金,對產業界當然重要,但重點是要直接的用到民間,不要只是投入研究機構,比較擔心最後是扶植到研究機構,而不是業界起飛。
國內生技業者已有人在做長遠的規劃,有自由競爭的機制,政府如果還是扮演指點者的角色,反而限制產業界的發展空間。
以歐洲為例,歐洲因為衛生法規管制較美國鬆,近幾年反而帶動細胞治療的勃蓬發展,國內向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為標準,以及學習對象,但從使用人口的差異來看,美國的管制嚴格,台灣跟著學會付出很大的代價,值得深思。
問:訊聯與鴻海結合,您認為雙方合作的優勢為何?
答:首先是國際化,走上國際資本市場,透過跨國企業,可以從國際取得更大的市場,有利中小型企業走出去,如果台灣生技公司也能出現國際大品牌,才稱得上國際化。訊聯現在與鴻海合資康聯生技,在此效益下,目標在5年內,就要出現國際品牌。
其次,訊聯與鴻海的合作,可以借重其中國的布局,畢竟台灣生技業不能將中國市場置身事外,有了中國市場,下一步就是把亞洲市場做好,再擴大範圍,如果現在就直接去跟歐美競爭,還太嫌稚嫩,但如果可以利用台灣電子業的優勢,架在電子業的肩膀上,也是生技業最大的優勢。
問:訊聯上月營收創下歷史新高,對於今年的營運表現是否已轉為樂觀?
答:雖然今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,還是對全球經濟持保守態度,但以訊聯目前的品牌影響力及市占率,對今年的營運相當樂觀,主要是因為訊聯今年將針對提升市占率,擬定一系列的策略,加上消費者保守消費,對品牌的認可度大幅集中,有利市占率高的品牌仍保有優勢,所以看好今年的營運表現,預估在品牌效應下,可以逐季成長。
【2009/04/15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
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